副教授

当前您的位置: 首页 - 师资力量 - 副教授 - 正文

姓名: 黄正兴

职称: 博士,副教授

研究领域: 基于分子动力学方法,利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方法实现材料特性的计算

电子邮箱: huangzx@dlut.edu.cn

个人简介
主要研究方向
学习经历
工作经历
教学经历
科研项目
获奖
代表性论文
专利及软件著作权

黄正兴,男,博士、副教授。本硕博就读于大连理工大学,2007年开始在大连理工大学工作至今,2024年10月加入新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,任职副院长(援疆)。

  1. 基于分子动力学方法,利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方法实现材料特性的计算;

  2. 微纳尺度材料热特性的测试方法研究;

  3. 智能电子鼻算法,利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实现气体种类和浓度的识别;

  4. 柔性传感器,实现智能手势和姿态的识别;

  5. 深度学习算法的硬件实现,结合FPGA技术实现更低功耗的深度学习算法;

1996.9-2000.7,大连理工大学物理系,应用物理学 学士

2000.9-2007.3,大连理工大学电信学院,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博士

2007.3-2011.12大连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讲师

2011.12-2023.11大连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副教授

2023.11-至今大连理工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

2014.9-2015.9美国普渡大学 机械工程系 访问学者

2024.10-新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副教授 副院长

  1. 主讲《数字电路与系统》、《半导体物理》、《数学物理方法》、《近代物理基础》等课程,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,近年来学生综合评教分数在95分以上。曾三次荣获大连理工大学“校教学质量优良奖”。

  2. 主讲的课程《数字电路与系统》于2020年获批省级一流课程,2023年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。

  3. 作为项目骨干获批教育部教改项目1项、辽宁省教改项目1项。

  4. 参编教材一部(《数字电路与系统(第四版),唐洪等人主编,电子工业而出版社》),该教材目前正申请“国家十四五规划教材”。

  1.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研发专项(厅地联动),输变电装备电磁热力基础特性与校核判据研究,2024-2027,420万元,负责人。

  2. JKW重点项目,XXX生物芯片研制,2023-2025年,1400万元,项目骨干,负责结构分析和优化。

  3. ZF领域基金和共用技术,仿生嗅觉导航,2022-2024年,100万元,项目骨干,负责嗅觉算法的实现。

  4. JW基础加强,XXX气敏芯片,2022-2025年,200万元,项目骨干,负责气体识别的分类算法;

  5. GF国家纵向重点项目,GaN基加速度传感器的微纳集成研究,2022-2023年,360万,项目骨干,负责微结构的设计与测试工作;

  6.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,纳米管与石墨烯复合结构热界面材料的热学性能研究,2017-2018,7万元。负责人。

  7. 清华大学横向,离子注入及等离子体辐照样品损伤表层热导分析测试,2016-2017,8万元,负责人。

  8. 清华大学横向,等离子体辐照样品损伤表层热导分析测试,2016-2017,7万元,负责人。

  9.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,硅基纳米多级复合集成气体传感器,2012-2016,280万元,项目骨干,负责微热板结构分析与测试。

  1. 辽宁省科学技术奖(自然科学类)二等奖一项(第三完成人);

  2. 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一项(第一完成人);

  3. “大连市高端人才”称号;

  4. 大连理工大学“校教学质量优良奖”,2018,2019,2023。

  5. 大连理工大学“校优秀硕士论文”指导教师,2019。

  6. 大连理工大学“校优秀本科论文”指导教师,2018。

  1. Kong M, Liu Z, Wang H, Xu D, Wang H, Zhao Z,Huang Z*, Liang J.Remarkable enhancement of thermal conductivity induced by coordination transition in SiO2thin films.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, 2024, 59:20325-20334.

  2. Li Z, Yu J*, Dong D, Yao G, Wei G, He A, Wu H, Zhu H,Huang Z, Tang Z. E-nose based on a high-integrated and low-power metal oxide gas sensor array. Sensors and Actuators B: Chemical, 2023, 380: 133289.

  3. Yu J, Li Z Z, Yao G Y, Zhu H C,Huang Z X*, Tang Z A. Stability and Failure Analysis of a W-Based Microhotplate. Journal of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, 2022: 951-959.

  4. He T T, Li T,Huang Z X*, Tang Z A, Guan X Y. Mechanical and thermal properties of the coaxial carbon nanotube@boron nitride nanotube composite. Physica E, 2019, 107: 182-186.

  5. Li T, Tang Z,Huang Z*, Yu J. Substrate effects on the thermal performance of in-plane graphene/ hexagonal boron nitride. Carbon, 2018, 130: 396-400.

  6. Li T, Tang Z,Huang Z*, Yu J. Thermal boundary resistance between the polycrystalline graphene and the amorphous SiO2 substrate. Chemical Physics Letters, 2017, 685: 349-353.

  7. Li T, Tang Z,Huang Z*, Yu J.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mechanical and thermal properties of single-walled carbon nanotubes and boron nitride nanotubes. Physica E, 2017, 85: 137-142.

  8. Huang Z, Wang J, Bai S, Guan J, Zhang F, Tang Z. Size Effect of Heat Transport in Microscale Gas Gap.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, 2017, 64(9): 7387-7391.

  9. Hao M L,Huang Z X, Saviers K R, Xiong G P, Hodson S L, Fisher T S. Characterization of vertically oriented carbon nanotube arrays as high-temperature thermal interface materials.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, 2017, 106: 1287-1293.

  10. Li T, Tang Z,Huang Z*, Yu J. Interfacial thermal resistance of 2D and 1D carbon/hexagonal boron nitride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s. Carbon, 2016, 105: 566-571.

  11. Shen N,Huang Z X*, Tang Z A. A Double-Sacrificial-Layer Uncooled Infrared Microbolometer in a Standard CMOS Process. 2015 IEEE Region 10 Conference (Tencon 2015). 2015.

Shen N,Huang Z X*, Tang Z A. A Low-Cost Uncooled Infr

  1. 余隽;曹睿;吴昊;刘斯佳;刘佳伟;王浩舟;黄正兴;唐祯安;一种精准定位静电打印系统和方法, 2020-02-21,中国, CN201811057206.2 (专利)

  2. 刘瀚文;黄正兴;朱慧超;余隽;基于免解吸附测试的混合气体种类识别算法, 2022, 软件著作权

  3. 杨明威;黄正兴;朱慧超;余隽;基于ResNet改进的人体行为识别算法软件,2023,软件著作权

  4. 冯仕玮;黄正兴;朱慧超;余隽;基于温度调制的混合气体种类识别算法软件,2023,软件著作权

  5. 董典典;黄正兴;基于传感器阵列解耦合的气体种类及浓度识别软件,2023,软件著作权

  6. 王凯;黄正兴;朱慧超;余隽;张建伟;胡泽坤;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中国盲文识别方法及系统,中国发明专利,公开号: CN117540227A(申报中)

  7. 胡泽坤;黄正兴;朱慧超;余隽;手指弯曲信号和视觉信号的多模态手势识别软件,2024,软件著作权